【財經分析】北半球遭遇極端高溫 世界經濟面臨“烤驗”
極端高溫干旱天氣對于經濟的影響不可勝數,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造成用電緊張,加重能源危機,特別是歐洲的能源危機;二是影響農作物生產,抬高農產品價格。
新華財經北京8月16日電 (左元)眼下,北半球正普遍遭遇高溫“烤驗”。
在歐洲,由于持續高溫和低于往常的降水量,多地河流水位“低可見底”,給自然環境、經濟和民生造成了實實在在的破壞。歐洲專家認為,這可能是近500年來最嚴重的干旱,未來隨著氣候變化的加劇,恐將發生更多且更為嚴重的旱情。
這是8月15日在德國杜塞爾多夫拍攝的露出部分河床的萊茵河。新華社/美聯
深處北美洲東北部的格陵蘭島上,冰蓋正在加速融化。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近日,格陵蘭島北部氣溫達到15.5°C,比往年高出5.5°C左右。駐扎在當地的科研人員甚至可以穿著T恤四處走動,這種現象對于寒冷的北冰洋地區來說并不常見。
美國正在遭遇建國200多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干旱,目前,美國西部大約6%的地區處于極其干旱狀態,23%的地區處于極端干旱狀態。作為美國最大水庫的米德湖的水位下降至近85年來最低。
這是8月8日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摩根希爾拍攝的干涸河床。新華社發(李建國攝)
在亞洲,俄羅斯西伯利亞地區近期遭遇高溫,氣溫持續飆升接近30℃,而通常這一地區夏季平均氣溫只有10℃左右。罕見高溫造成西伯利亞多地發生的森林大火難以控制。
同樣,今年入夏以來,我國也遭遇了持續性大范圍高溫天氣。8月16日,中央氣象臺連續第四天發布最高級別的高溫紅色預警,42℃都排不上全國高溫前十,貴州赤水丹霞大瀑布景區因極端高溫天氣關閉,江蘇發布高速路面高溫預警,部分路段路面最高溫度可達72℃。
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日前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時表示,根據最新的氣候監測資料,目前可以明確判斷,今年夏天的這次高溫事件到目前為止,綜合強度已經達到了1961年以來最強,某種程度上甚至也是1951年以來最強的高溫事件。超過了2003年、2013年、2017年這三次明顯的高溫事件。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高溫的影響范圍,尤其是40℃以上的高溫覆蓋范圍,超過了109萬平方公里;二是各地打破的高溫紀錄已經達到了226個,也是歷史上破紀錄的最多值;三是高溫事件的侵襲時間,到目前為止已經侵襲了64天,超過了2013年的62天紀錄。
根據中國氣象局中央氣象臺的預報,未來10天我國江淮、江漢、江南及四川盆地和陜西南部等地區還會有持續高溫,這輪高溫至少還要持續10天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15日,長江多處水位為有水文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罕見現象。
8月15日,武漢市漢口江灘大片灘涂裸露(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伍志尊 攝
一直被視為“極寒之地”的格陵蘭和西伯利亞遭遇“烤驗”,足見今年高溫天氣的極端性。
異常高溫危及人類生存安全,根據西班牙卡洛斯三世健康研究所12日發布的報告,8月1日至9日之間,高溫天氣已在西班牙導致743人死亡,其中馬德里大區共有301人在此期間死于高溫天氣相關原因。報告顯示,2022年7月西班牙共計有2223人死于高溫,是去年同期的4倍之多。
8月15日,消防人員在西班牙阿拉貢自治區參加滅火作業。8月15日,消防人員在西班牙阿拉貢自治區參加滅火作業。新華社/路透
極端高溫干旱天氣對于經濟的影響不可勝數,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造成用電緊張,加重能源危機,特別是歐洲的能源危機;二是影響農作物生產,抬高農產品價格。
加重歐洲能源危機
俄烏沖突以來,為制裁俄羅斯,歐盟決定逐步削減進口俄羅斯能源。由于天然氣輸入量大幅減少,歐洲不得不更為依賴風電、核電等新能源發電以及他們本打算逐步棄用的煤電,同時通過減少能源的消耗,比如公共設施供暖溫度不得超過19攝氏度等措施來緩解危機。
以德國為例,7月份,德國政府批準重新啟動或延長運營十多座原定淘汰的煤電廠。同時,據路透社報道,今年以來,受天然氣價格大幅上漲影響,德國天然氣消費量已經縮減大約8%,預期工業和家庭節能措施可以減少5%至10%的天然氣消費量,而改用煤炭發電預期彌補3%至5%。
然而由于干旱少雨,入夏以來作為歐洲重要航道的萊茵河水位持續下降,已經嚴重影響航運,造成其煤炭運輸嚴重受阻。
這是8月9日在德國杜伊斯堡的碼頭拍攝的貨船。新華社/法新
綿延1300多公里長的萊茵河源自瑞士阿爾卑斯山的山區,流經瑞士、德國、法國和荷蘭等國,并在全歐最大海港荷蘭鹿特丹附近流入北海,堪稱是整個歐洲大陸的經濟命脈。萊茵河是歐洲,更是德國的的一條重要航運通道,德國的80%水運貨物都倚賴萊茵河,該航道上常年運送煤炭、鐵礦石、石油、建筑材料等原料,正常年份下,德國30%的原油、煤炭運輸都依賴內河航運。歐洲重要的生產企業,比如化學巨擘巴斯夫、鋼鐵制造商蒂森克虜伯等,都依賴這條航道運輸原料。
目前萊茵河的水位處于2007年以來的最低值,在部分河段水深已經不足一米,這使得大部分貨船都不能滿載航行,沿河大量工廠企業因此無法及時足額獲得原材料,生產經營已大受影響。尤其是用于發電的煤炭運力減少,使本已遭遇能源危機的德國面臨的形勢更加嚴峻。
在干旱導致船只載重下降、船運費飆升的同時,汽運和鐵路也已經滿負荷運轉,物流不暢已經影響到至少兩家德國大型火電企業的煤炭供應,并導致電力供應減少和電價上漲。
除了煤炭之外,原油和天然氣運輸也受到影響,據中信期貨測算,在疫情前(2019年),萊茵河運輸的石油產品數量為3000萬噸/年,若河道運輸全面停止,油品無法從沿海的ARA(ARA 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衛普三個港口首字母的結合Amsterdam、Rotterdam、Antwerp)港口區運輸至內陸地區,受影響的運輸量約為66萬桶/日,疊加部分中歐煉廠處于檢修中,或導致歐洲內陸地區短期內出現成品油供應緊張的情況。若航運長期受阻,部分運輸量轉移至公路,則將對卡車柴油需求有明顯提振作用??紤]到目前歐洲地區柴油庫存仍處于絕對低位,柴油庫存的持續消耗將加劇冬季歐洲爆發能源危機的風險。
為應對天然氣短缺的問題,德國、奧地利等國均已宣布將重啟燃煤電廠以代替氣電。天然氣運輸以管道為主,受到的直接影響較小。但若河道運輸長期受阻導致煤炭無法運輸至內陸電廠,電力部門煤炭對天然氣的替代將被迫放緩,天然氣的需求回升將使得價格變更為昂貴。目前,歐洲天然氣價格仍在快速上漲中,周一(15日),荷蘭TTF交易所的天然氣期貨主力合約價格飚升至229歐元/兆瓦時,再創歷史新高。相比6月中旬上漲了近173%,是去年同期的近8倍。
7月中上旬,金融市場經歷“衰退交易”,以銅為代表的有色金屬等工業品大幅下跌。實際上,歐洲是“衰退交易”的“核心目標”之一。經濟學家認為,能源短缺可能推動本已創紀錄的通脹水平進一步走高,歐元區經濟衰退的風險已達2020年11月以來的最高水平。經濟產出連續兩個季度萎縮的概率從上次調查中的45%上升至60%,高于俄烏沖突前的20%。其中,德國經濟可能最早從本季度開始陷入停滯。不斷上升的生活成本正在損害歐元區企業和家庭,俄羅斯的能源威脅將使這個問題在今年最后幾個月進一步惡化。而運輸受阻加劇了這一擔憂。
抬升農產品價格
隨著氣溫升高加快蒸發速度,干渴的植物會吸收更多的水分,農作物生產受損的情況在北半球隨處可見。
這是8月14日在法國比達爾拍攝的干枯的向日葵。新華社/美聯
據央視報道,在西班牙的安達盧西亞地區,一些牛油果種植者不得不犧牲數百棵果樹來使其他果樹免遭枯萎。
在巴黎塞納河的源頭、通常是綠色的勃艮第地區,草地變成了黃褐色,拖拉機掀起巨大的塵埃。在莫盧瓦村養奶牛并種植飼料作物的巴蒂斯特·科爾松說,他的牲畜正在受苦,牛奶的質量和數量都在下降。這名當地青年農會的負責人說,他被迫在8月份就動用了冬天的飼料。
8月12日,據農業辦公室FranceAgriMer的數據顯示,上周法國玉米作物生長優良率大幅下滑,至至少十年來同期最差水平,這主要是因為旱情加劇。
截至8月8日,法國玉米作物優良率為53%,為2011年以來同期最低水平,遜于上周的62%,也低于去年同期的91%。
標普全球商品洞察公司稱,歐盟玉米產量預計將比去年減少1250萬噸,葵花籽產量預計將減少160萬噸。
據機構分析,受高溫和干旱的影響,歐洲甜菜產量或低于平均水平,下一年度歐盟和英國的食糖總產量將達到1640 萬噸,比去年同期減少約100 萬噸。這意味著該地區可能會增加進口,并表示如果未來幾周沒有有意義的降雨,產量可能會進一步下調。
據美國當地媒體報道,在占全球番茄加工產量四分之一的關鍵地區——美國加州,缺水正導致番茄產量嚴重下滑,這已經推動了美國番茄醬價格大幅上漲。
作為美國棉花主產地的德克薩斯州,今年也遭遇了僅次于2011年的大旱。美國農業部(USDA)在最新發布的8月報告中大幅下調了美棉產量預估,美棉期貨價格已經連續幾日大幅上漲。
不過,當前農產品期貨市場正在交易經濟衰退預期下的需求減弱以及烏克蘭農產品重返市場這兩大利空因素,農產品的天氣升水并不明顯。但是,如果旱情持續時間過長,影響依然不可小覷。
好消息是,隨著時間的流轉,秋天正在向我們走來,北半球這個難熬的夏季就要過去。
編輯:吳鄭思
聲明:新華財經為新華社承建的國家金融信息平臺。任何情況下,本平臺所發布的信息均不構成投資建議。